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决定了道德的变化。在道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新的道德总是向旧的道德挑战,经过反复的斗争,逐步形成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道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多元化和价值的多元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映在道德建设上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第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原则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客观上起到了激发广大群众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本领,促进全民整体素质提高的作用。第二,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对于强化人们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消除长官意识、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原则能够有效促进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但是这一原则又使物质利益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容易导致“一切向钱看”思想的蔓延。第四,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原则对人们树立自强、自立精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自主性对整个社会生活影响的增大,也会出现一些负效应,这些负效应使得一些人组织纪律观念淡化,不能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下级与上级、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
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双重影响,容易使人们走入道德建设认识的误区:
一是认为经济建设是硬任务,道德建设是软任务,因而抓经济建设这手硬,抓道德建设这手软。不可否认,抓经济建设出成果快,易见实效;抓道德建设效果不明显,短期难以明显见效。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道德建设就是软任务。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丝毫不亚于经济建设。因而一定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切实把道德建设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另一方面还应看到,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经济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前提,道德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就经济抓经济或者就道德抓道德都是行不通的,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决不能一手硬一手软,一个先一个后。
二是认为抓道德建设会限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市场经济发展不利。这种观点没有看到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应当承认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法律的引导、规范和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条件下讲道德没有意义。从宏观上看,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法律的外在约束和调节,而且需要道德的内在约束和调节;从微观上看,个人致富不仅要靠合法经营,而且要靠诚实劳动。不讲道德,为了局部和个人的不正当利益而钻法律的空子。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现象泛滥,势必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其次,道德不仅对经济主体具有调节作用,而且具有激励和价值导向作用。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当一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道德观念为人们所接受时,必然会对其劳动态度、工作效率产生良好影响,有利于生产者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的发挥,进而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再次,讲道德才会有长远利益。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自身利益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道德只是限制对不正当利益的追求,而鼓励人们通过正当手段实现更多、更大、更长远的利益。因此,抓道德建设,不仅不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是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道德进步带来消极影响,道德建设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代价,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道德进步是二律背反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可能会带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消极影响。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对此就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积极采用法律的、行政的、舆论的、道德的手段,兴利除弊,就会将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缩小到最低限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动员全社会方方面面参与。只有走出以上误区,与市场经济建设、法制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紧密结合,道德建设才能取得成效。